學者專欄/ 面對未來,我「能」做好生涯規劃嗎?

首頁 » 覺知素養專欄 » 學者專欄/ 面對未來,我「能」做好生涯規劃嗎?

生涯規劃是一個重大課題,對於年輕學子而言,如何評估自我志趣?如何選擇就讀科系?如何熟悉就業市場?面對未來,我能做好生涯規劃嗎?若你心裡的答案都偏向:好難喔…沒信心…不好做吧…,那就顯示你的「生涯自我效能」可能偏低。

要理解生涯自我效能這個名詞,可先從自我效能談起。自我效能的概念始自於心理學家Bandura (1982),意指:「在未來面對事件時,個人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一種判斷」。簡而言之,是指個人對於自己面對未來事件的信心程度。自我效能的重要性,我們可從低自我效能者的行為模式來窺出端倪。低自我效能者對於未來事件,容易排斥、退縮,因缺乏自信而動機低落,致未戰先敗(這我應該做不來吧…),過程中則過度關注失敗的線索、挫折,致難以堅持(果然,我還是不行…)。甚者,落入自我貶損的惡性循環之中。反之,高自我效能者則較具信心、勇於嘗試、尋找方法、克服挫折、持續向前。

高生涯自我效能者面對生涯選擇與生涯適應時,具有較高的信心程度,此種正向的認知態度可促使個體產生積極適當的生涯選擇和生涯準備行動,並能克服生涯阻礙。

那要如何提高生涯自我效能呢?首先是自身成功經驗的積累,成功經驗會提高個人對行為控制的熟練與期望,而若初期即遭逢挫敗,則易造成自我效能的減損。第二是透過觀察模仿的替代經驗,藉由觀察別人的成功經驗,體會出達成目標所需的能力與歷程,進而增強信心。第三則是他人的鼓勵與支持。

整體來說,生涯規劃是個長期歷程,而生涯自我效能則扮演此歷程驅動及維持的關鍵力量。

然現行學校教育,偏向強調升學考科的學習,對生涯規劃及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輔導,相對缺乏。建議同學及家長可以對生涯自我效能有更多認識及瞭解,並熟知生涯自我效能的功用及培養方式。對家長而言,也建議家長可以引導同學初期的成功經驗、對同學提供生涯自我效能的概念與知識、分享自身生涯經驗,並適時多予鼓勵支持。

作者介紹

張國義教授

張國義 先生

國立東華大學 國際企業學系 副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博士

本篇人氣:16 次瀏覽

延伸閱讀......

最新文章|La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