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紐特人有超過50種關於「雪」的詞彙,因為雪在他們的生命中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是建材、是飲用水來源,也是危險的。他們必須非常精確的敘述自己要表達的是哪一種「雪」。
透過解析語言讀懂感謝文化
語言可以顯示一個文化體系的價值觀,因紐特人對於不同的「雪」都有不同的詞彙,無形中透露了他們對雪的重視與敬畏。語言造就社會、社會造就文化,而不同文化對於「感謝」也有各自不同的詞彙和用語,讓人有著不一樣的感受。常常聽聞來台旅遊的外國人對台灣濃濃的「人情味」感到驚艷,台灣「人」早已成為這塊土地文化的一部分。讓我們一起從語言的角度切入看看鄰近國家的「感謝文化」!
注重感謝與勤奮的日本
日本人平時十分注重感謝和禮儀,在日劇中能看到他們在吃飯前會喊開動了,吃完飯後也會表達對參與這頓飯的人的感謝。毫不意外的,常用來表達感謝的日語詞彙有相當多種。除了最常見的ありがとう(謝謝),也有お礼の言葉も見つかりません(感謝到不知道用甚麼話來表達)等。日文的「謝謝」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達10種以上的表達方式,如果再算上47個縣的方言就有更多詞句了。
另一個能體現日本重視感謝的證明是他們將11月23日定為「勤勞感謝日」,這是國定假日,有著對辛勤工作者致上感謝的美意,讓全國辛勞的國民能有好好休息、感受生活的一天。這裡指的工作者包含了在外工作者和家務勞動者,因為不管對日本人而言,不管是否在外賺錢,只要是勤勞的行為就值得被感謝和讚許。
在南韓用錯文法感謝變污辱!
南韓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價值觀以傳統的尊老愛幼為主,相當重視資歷輩分、社會地位以及關係遠近。這樣的價值觀也體現在他們的語言上。韓文幾乎可說是最複雜的語言,由格式體、非格式體、敬語、半語組成。在這樣的語言系統下,如果使用了不恰當的語法,不僅會顯得不尊重,甚至會讓對方覺得遭到污辱而引發衝突。
與感謝有關的用語也因為語言結構分成四大類,會根據說話對象和使用場合有所不同。
格式體(正式) | 非格式體(休閒) | |
敬語(對象地位高) | 고맙습니다 | 고마워요 |
半語(對象地位相同或較低) | 고맙다 | 고마워 |
- 格式體敬語:被使用在最正式的場合,例如公司會議和正式報告。
- 非格式體敬語:較親切的敬語,在日常生活中與長輩或陌生人對話時使用。
- 格式體半語:客觀果斷的語體,常用於書寫時。例如日記、文章、和新聞。
- 非格式體半語:最休閒的語體,對身邊最熟悉的人使用。例如好朋友、伴侶、晚輩、或平輩。
台灣獨有的感謝語「勞力」
談到台灣的感謝用語時,大家的第一反應通常是謝謝、感謝、及台語的「多謝」(to-siā),但其實在更早的台灣農業社會被廣泛使用感謝詞是「勞力」(lóo-la̍t)。當時的台灣農人不會選擇雇用農工,而是以換工的方式在採收時節互相支援。
- 多謝(to-siā)(資料來源: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 勞力(lóo-la̍t)(資料來源: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勞力」這個詞彙也因此衍伸出「感謝對方的勞力付出」之意,進而發展為「感謝」的意思。有趣的是,這個詞彙也表達了對對方投桃報李的期待,而非只是單純的感謝對方。
感恩的話,友善的心
雖然日本、南韓、和台灣都受到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經過了長時間的淬鍊卻衍生成截然不同的模樣。可以發現相較日韓,台灣表達感謝的用語是最不拘束的,只要態度親切友善、釋出善意,就能良好的表達感謝之意。或許這也是「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一說法的由來之一!在不同文化脈絡下,「感謝」的用語和文化竟然有這麼多差別,是不是很有趣呢!
小知識:「您知道台灣在地文化也有『感恩節嗎』?」
11月的第4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日是傳統漢人社會的「謝平安」。各個街庄為了答謝神明的保佑,會聘請歌仔戲和布袋戲團酬神,整個儀式可分為:恭請神明到場、告知神明參與祭典的成員、和請神明領受祭品三個部分。祭祀結束後家家戶戶準備豐盛飯菜,所有人和樂融融為了一年的豐收慶祝!
編輯團隊/台灣展威文化教育公司
責任編輯/林汶緯
統籌編輯/唐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