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讓我玩一下下就好?家長被制約?兒童公約竟保障遊戲權!

首頁 » 覺知素養專欄 » 科普小學堂 » 可不可以,讓我玩一下下就好?家長被制約?兒童公約竟保障遊戲權!

我可以玩遊戲了嗎?

「不可以!先把你的作業寫完。」

相信很多人都有經歷過相似的對話情境。
每個世代的「童年」都少不了「遊戲」與娛樂,不少家長感嘆:「現今社會的遊戲誘惑百百種,哪像以前只有打彈珠、尪仔標,日子多單純。」

不過,您知道嗎?就算感嘆時空背景不同,家長依舊不能剝奪孩子玩遊戲的權利

玩遊戲其實很重要?

「遊戲」究竟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這都要從「遊戲」的本質開始說起…

遊戲的形式不受拘限,隨時隨地、各種玩法,在玩的過程更沒有所謂的人數規定,有些可以單獨玩耍,有些則是可以邀請家人朋友進行的合作遊戲。而不管是何種類型或是在哪個時代「遊戲」總能豐富每一位兒童的童年生活,除此之外,遊戲更是構成兒童發展與天性保護的重要條件

心理學家:遊戲與兒童發展有著超密切關係!

心理學家愛利克·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主張兒童是透過「遊戲」學習與他人互動

心理學家莎拉·斯米蘭斯基(Sara Smilansky)將兒童遊戲分為:功能遊戲、建構遊戲、想像遊戲以及規則遊戲,提出遊戲就像鷹架,兒童可以沿著現有能力向上發展。

「遊戲」讓孩子體驗更豐富的「日常生活」

在「扮家家酒」遊戲的想像情境中,孩童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在角色扮演制定規則時,也進一步了解社會常規與期望,並努力遵守規範

透過「遊戲」在行為中不斷嘗試、修正與學習,提升專注力、人際互動能力以及技能的培養,多接觸不同類型的遊戲,對世界的認識也更為豐富。

兒童公約保障遊戲權,卻制約家長?

1989年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以保障兒童擁有基本人權。依據公約第31條的規定兒童享有休息及休閒之權利;有從事適合其年齡之遊戲與娛樂活動之權利,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與藝術活動之權利。在兒童遊戲權的保障下,家長更需要懂得管理孩子

看了這麼多,所以我可以玩了嗎?

兒童權利公約雖保障遊戲權,但這並非意指每天可以無上限地玩

家長應避免以成績做為籌碼來交換休閒娛樂的時間,將讀書「學習」與「休閒娛樂」對立的作法更無法有效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除了與孩子約定好基本休閒娛樂的時間,還可以再依孩子的年齡制訂適合的配套獎勵規則,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自律」。

寶貝,可以玩遊戲了!因為你很自律!

用心觀察孩子生活表現並給予適時的鼓勵,除了家長能帶著孩子看見自己的進步,還能藉此獎勵孩子遊戲的時間,引導孩子了解「想要自由,自律是關鍵」

針對低年級孩童從旁引導使用時間;中高年級則可以請孩子自行規劃時間管理表,不讓遊戲占用更多探索學習的時間,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律,漸漸地就不需要再問家長那句:「可不可以,讓我玩一下下就好?」

編輯團隊/台灣展威文化教育公司
責任編輯/李佳瑜
共同編輯/唐璽
統籌編輯/唐璽

本篇人氣:39 次瀏覽

延伸閱讀......

最新文章|Latest